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


肢體痙攣症狀及如何治療

台北榮總復健科醫師周正亮指出,肢體動作由腦細胞控制,當腦細胞受傷或壞死如中風,就可能使運動神經元過度興奮,導致肢體張力太強,而使肌肉緊繃及痙攣或肌力不足,而無法支撐動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復健部主任陳適卿則指出,不只中風後可能發生肢體肌肉痙攣的後遺症,其他如頭部外傷、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腦性麻痺等,也都可能產生這樣的後遺症。

痙攣的型態與嚴重度取決於中樞神經受損的狀況與部位。痙攣的嚴重程度從輕微的肌肉緊繃到嚴重的疼痛或不自主的肌肉陣攣,它可能對患者日常活動造成顯著的影響,例如:

以中風來說,幾乎每個患者或多或少都會有肢體肌肉痙攣問題,只是程度輕重而已,陳適卿表示,通常從中風後約2週到3個月起,許多病患都可能發生肢體肌肉痙攣的後遺症,但依病況不同,有的輕微不影響生活或很快即好轉,有些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阻礙了復健的進展。 

痙攣的症狀幾乎持續終生。大多數患者的痙攣現象會逐年惡化,同時加劇疼痛、不適感與動作障礙。如果肌肉緊繃的現象持續過久,可能引起肌肉纖維化、肌腱縮短,甚至關節發生變形而導致無法伸展,此現象稱為“攣縮”。一旦發生攣縮的狀況,則更會增加治療的困難度,因為即使手術也僅能做部份的矯正。適當的痙攣治療通常可避免攣縮的發生。

陳適卿指出,目前治療肢體肌肉痙攣的方法很多,在選擇治療方式之前,要先考慮痙攣嚴重程度、要不要使用侵入式治療、要全身或局部性效果、可逆或不可逆、價格如何等。各種治療方式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以口服藥物無法改善的痙攣,則可輔以肉毒桿菌素注射;而以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的患者,更不能忽略持續復健的重要。 

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