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


消化性潰瘍

所謂消化性潰瘍就是食道、胃、十二指腸等之粘膜,受到胃液之侵蝕而形成之深入組織的消化道壁良性破損,它通常比糜爛(或者稱為破皮)來得深一點。潰瘍發生在胃叫胃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就叫十二指腸潰瘍。通常是指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僅有少數潰瘍會發生在食道。在台灣是極常見的疾病,約十%的人口患有,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就年齡層來說,十二指腸潰瘍的年齡層較年輕,約在二十到四十歲左右,胃潰瘍的年齡層則較年長,約在四十到六十歲,不過幾乎所有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

消化性潰瘍症狀有哪些?



這已經是民眾耳熟能詳的一種疾病,因為發生的機會愈來愈高,所以民眾常常聽說某某人有消化性潰瘍、某某人就醫檢查後發現已罹患,一般來說,通常消化性潰瘍患者會出現上腹部疼痛、心口灼熱感等症狀,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噁心、嘔吐、胃口差、吐酸水、腹脹感等症狀。如果是胃潰瘍患者,常常在用餐後三十分鐘至三個鐘頭之間感到上腹部疼痛;如果是十二指腸潰瘍患常常在空腹的時候出現腹痛的情形,但等到用餐或服藥後就可以改善疼痛。

在以往一直這是難以根治的疾病,反覆發作是它最大的特色,以十二指腸潰瘍為例,癒合的一年內的再發率達六十%,而二年內潰瘍再發率高達八十%至九十%,而一再反覆發作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併發症有 三種,第一種也是最常見的是腸胃出血,大約二十%的消化性潰瘍病人在一生當中會發生腸胃出血。出血之前可能完全沒有疼痛,也可能以前完全沒有症狀,一發作就是出血,而依出血量及出血速度不同,可能會有吐血、瀝青便、黑便或者只是糞便中出現潛血反應而已。

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很多,如胃酸、胃蛋白脢、藥物、膽汁、抽菸、喝酒及壓力等以及最近幾年來最熱門的首惡—胃幽門螺旋桿菌,近年來陸續的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被根除之後,可以使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由八十%降到小於五%,幾乎可以說是根治,也不再有所謂的潰瘍併發症,但是,不是所有消化性潰瘍都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所以在病因分類上,除其他少數特殊原因外,一般可分為與幽門螺旋桿菌相關,與抗發炎性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相關及壓力性潰瘍,而以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為最大的因素。本院的研究中發現,十二指腸潰瘍約九十%到九十五%以上,胃潰瘍約七十%到八十%以上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所以治療消 化性潰瘍必須將幽門螺旋桿菌一併根除,以防止潰瘍再發後的種種併發症,而達到根治消化性潰瘍的目的。

飲食禁忌注意事項及治療方法

治療則分為二大類,在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消化性潰瘍目前較廣為應用的是三合療法,即一種抗潰瘍藥物加上兩種抗生素,有多種組合方式,使用七天或十四天。各種組合的三合療法的殺菌效果會因人而異,殺菌效果可達到八十%到九十五%之間。而治療失敗的最大原因是病人未能按時服藥 及病人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已產生抗藥性。此時必須再重新調整另一種組合的三合療法,再進行另一個療程。至於幽門螺旋桿菌陰性的消化性潰瘍則以抗潰瘍藥物治療,並且避免服用抗發炎性非類固醇止痛藥即可。

以前的老前輩醫生們有句名言「一旦潰瘍,終生潰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在以前幾乎不可能根治,即使開刀切除潰瘍,在腸子接合處仍然會再發潰瘍。它是個良性病變,可是一再的復發造成各種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真是揮不去的夢魘,直到最近幾年醫學的進步,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才達到根治斷根的目標。

消化性潰瘍患者的飲食原則:

  1. 第一期-自出血至止血後的2~3天,此時最好是飲用牛奶或將食物製成流質狀供應。
  2. 第二期-止血後2~3天至恢復期,此時最好食用軟質食物或溫和飲食。
  3. 第三期-恢復期,此時的飲食與普通飲食相似,除非患者感覺不適,否則應儘量選擇各類食物。

患者注意事項 

飲食的禁忌及選擇

  1. 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這些會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損的食物,應避免食用。
  2. 每個人對食物的反應都有特異性,所以攝取的食物應該依據個人的不同而加以適當的調整,毋須完全禁食。
  3. 酸性食物:酸度較高的水果,如:鳳梨、柳丁、桔子等,於飯後攝食,對潰瘍的患者不會有太大的刺激,所以並不一定要禁止食用。
  4. 產氣性食物:有些食物容易產氣,使患者有飽漲感,應避免攝食;但食物是否會產氣而引起不適,因人而異,可依個人的經驗決定是否應攝食。
  5. 炒飯、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類製品,各式甜點、糕餅、油炸的食物及冰品類食物,常會導致患者的不適,應留意選擇。



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