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


端午節 - 吃粽子划龍舟習俗活動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在中國和華人地區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一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與新年、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大中華地區及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的重要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龍的節日,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雖然中國的端午節常視為紀念屈原與伍子胥的節日,但不少習俗在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學者如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存在。最重要的兩項活動——划龍舟競賽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

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即現在的粽子),投到江裏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以下幾則傳說:

  1. 屈原投江: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2. 伍子胥的忌日: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3. 白蛇傳;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4. 曹娥尋父屍: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 鄉人群而祭之。

吃粽子以及各地划龍舟習俗活動

端午節又稱天中節,因為農曆五月以後,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虫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此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民國成立以後訂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稱「蒲節」。 

  1. 吃粽子: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親友之間還相互饋贈。端午吃粽子習俗源自中國東漢,當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2. 喝雄黃:因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所以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3. 掛艾草、菖蒲、榕枝: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4. 划龍舟競賽: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划船為了救屈原。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縣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划龍舟比賽,國內的電視台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



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