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


守歲的意義及由來

守歲的由來可追溯至南北朝,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除夕時人們會一家團聚並有守歲的習俗,在中國大陸、日本、越南,家中的長輩會發給晚輩壓歲錢,韓國近代也受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影響而有了發壓歲錢的習俗。除此之外,除夕之夜,尚有辭歲。

台灣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節日莫過於春節。在除夕夜分發壓年錢(壓歲錢)後全家人圍繞爐邊聊天,整夜不眠,象徵一切邪厄不平都能離開,期待新的一年有好氣象、平安順利,就稱為「守歲」,也稱「除夕守年」、「熬年」、「照虛耗」。守歲的意義有兩種,年長的人辭舊歲,象徵珍惜光陰;年輕人則祈求父母長壽,故除夕晚又稱「長壽夜」。

「不睡」在台灣話是「不睏」,而「睏」字諧音「困」,守歲也是靜待不困窮的新一年來到。台灣有個小小的習俗,除夕夜領到的壓歲錢如在守歲時將它放置在枕頭下,新的一年就可以招來好財運。在歲末,最大的節日就是除夕和新年了。除夕是指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民間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它與中國新年(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有舊歲至此而除,迎接來年新歲的意思。

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如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夢梁錄》捲云:「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家不論大小戶,俱灑掃門,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萬歷嘉興府志》:「臘月,鄉人以朱墨圖面,跳舞於市,行古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貼,井皆封,爆竹、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據傳說,遠古時侯有一種兇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臘月的最後一天夜裡出來吞食人畜。後來,人們發現它怕火光和爆竹聲,於是人們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燒青竹,使其發出爆響,使年這個怪物不敢出來為非作歹。這就是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習俗的來源。在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在中國傳統新年的習俗中,有除夕守歲一說,即「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然後點起油燈,圍坐火爐旁閒聊,通宵守夜,等著新年到來。守歲意味著辭舊迎新,讓燈火將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預示著來年吉祥如意。而在古時,老年人守歲有「辭舊歲」之意,年輕人守歲則可為家中長者添壽。所以這是中國人很重視的風俗,人們一定要在大年三十趕回家團圓,這種年俗一直流傳至今。 



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