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


懷孕後期 - 有何症狀及飲食應注意事項

以營養學來說,懷孕後期媽媽的熱量需求會增加,蛋白質、鈣質、鐵質的需求量也會增加。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營養室童鈺雯營養師表示,要避免懷孕後期體重過胖,最重要的就是在選擇食物上要謹慎,烹調方式上要改變,減少油脂攝取量,控制懷孕期的整體熱量攝取。有些準媽媽害怕懷孕後期營養不夠,所以就拼命吃,吃得太多,或是攝取的食物種類偏向高油脂,結果就都胖在自己身上。一般來說,目前衛生署建議懷孕媽媽,每天所攝取的熱量,應該高出原本所需熱量的300卡左右,才可以提供胎兒足夠營養,又不至於讓自己變得太胖。 

在飲食蛋白質的攝取方面,懷孕後期的準媽媽,通常必須要比一般人(1公斤需要約1克蛋白質)增加約10克左右的蛋白質攝取量。至於鈣質,衛生署建議準媽媽每天要攝取約1000毫克;鐵質部分,由於胎兒必須從媽媽身上取得鐵質來儲存,以應付出生後3至4個月的鐵質需求,因此,準媽媽在後期的鐵質攝取量,必須增加到40毫克左右。

在食物應注意事項方面,針對補充鈣質來說,童鈺雯營養師建議準媽媽應該多喝牛奶。懷孕後期,一天最好能喝2杯牛奶,可以選擇「脫脂、高鐵、高鈣」奶粉,以1杯(3湯匙奶粉)的量來說,「脫脂、高鐵、高鈣」奶粉可以提供約500至600毫克的鈣質(一般牛奶約250毫克)、2至3毫克的鐵質(一般牛奶很微量)。

懷孕後期相關事項

一般來說,如果熱量攝取得比較多,就需要足夠的維生素B群,來幫助熱量代謝,因此,在食物中還是必須適度添加一些全榖類食物。至於維生素C,可以增加免疫力、抵抗力,減少孕期生病的機會。懷孕後期,很多準媽媽會因為壓迫膀胱而導致便秘,因此,膳食纖維也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認為一定要進補大魚大肉才會有體力,搭配蔬菜水果,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的。

飲食還是要以均衡為原則。若是攝取太多鹽分,容易讓水分滯留,對身體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少鹽、少油、清淡,是最簡單的大方向。在餐次的選擇來說,則是因人而異,準媽媽可以選擇吃三餐,也可以選擇少量多餐。在點心方面,則要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像是補血的紅豆湯、補氣的藥膳等,都可以幫助懷孕後期準媽媽的營養攝取。其實,只要多花一點心思,懷孕期間還是可以吃得很健康、很營養。

懷孕後期變的很容易便秘,主要是因為孕婦體內賀爾蒙分泌引發腸胃道蠕動力及速度減慢,糞便變乾變硬、排便次數減少,再加上懷孕後期,子宮變大,壓迫直腸而增加排便的困難。懷孕後期便秘的改善方法如下:

  1. 選擇富含纖維的食物:全穀類食物、新鮮的蔬菜、水果。
  2. 喝足量的水;每天6-8杯(約1,500~2,000cc),以幫助軟便。
  3. 適度規律的運動,如散步。
  4. 養成每天固定排便的習慣。
  5. 鐵劑會使便秘情況惡化,建議在飯後食用。
  6. 黑棗汁、梅汁等可以改善便秘。
  7. 如果便秘情況嚴重,請去就醫。

吃太多的纖維質,或吃纖維質時沒有搭配足夠的飲水,都會引起便秘。更糟的是,還會導致腸道阻塞。由於纖維補給品所補充的纖維,很難控制,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吃高纖食物。最後,應該留意應慢慢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才能使身體獲得足夠的時間做調適。

不適與治療

到了後期準媽媽的所有辛勞終將告一段落,接下來便要準備仰接新生的喜悅。孕期的種種不適直到此時或許更為加劇,放寬心,只要度過這個時期便能享受初為人母的喜悅。在漫長的懷孕過程中,母親身體正經歷一場形態與功能的重大改變。有些改變會從懷孕初期持續到生產,有些會隨懷孕週數增加而變得更明顯,例如子宮在懷孕後期會快地長大,而造成各種壓迫的症狀;另外也有些症狀是到懷孕後期才逐漸出現。

在後期胎盤多少都會有些鈣化現象,這是正常的。有些程度輕微不影響到胎兒的營養吸收,那就可以讓再讓胎兒多待在肚子裡。但若程度嚴重到會影響吸收的能力,醫生絕對會強力建議妳催生。一般來說如果在38週後分娩就不算是早產。胎盤鈣化不可避免,它是胎盤老化的過程表現。維護較佳的胎盤功能,從飲食與生活起居上就可以輕鬆達成。一般後期若有胎盤鈣化現象,醫師會做胎心音胎動測試檢查一起判斷,是否能再撐一個禮拜,而胎兒體重在超音波估測下原本就有誤差,所以,原則上,他們是不以一個禮拜的差距做診斷,因此,請您在家時就要注意胎兒的胎動,若半天無感胎動,請立刻至醫院檢查。

後期子宮快速長大的結果,會使下腹部的腸道往上、或往兩側移動:有時候腸子會被擠到肝臟附近;子宮在長大的同時,也會作一個旋轉的動作。這些改變可能會對子宮旁邊的圓韌帶、寬韌帶造成一定程度的牽扯,在兩側鼠蹊部位會有被拉扯的疼痛。另外是骨盆腔,尤其是膀胱上恥骨聯合處,易有壓迫疼痛。這些不舒服的感覺,通常是可以忍受的,不需要特別的治療,上床休息會讓症狀減輕一些。如果疼痛變得厲害,或伴隨有其他症狀,如嘔吐、發燒等,要儘快找醫師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孕婦的低血壓與一般姿勢性低血壓不同。一般人是臥床太久或突然站立時,導致暫時性大腦流量不足引起的。然而在後期由於子宮體積及重量都大幅增加,孕婦在平躺時易壓迫下腔靜脈,使靜脈血液回流減少,心臟得不到足夠的回流血液,自然心臟血液輸出量也隨之減少,而造成血流灌注不足的問題。通常至少10%的孕婦在懷孕後期會有較明顯的不適,具體症狀是在平躺時忽然會感到心悸、頭暈、眼睛發黑、盜汗等。治療方式就是立刻改變姿勢,減少子宮對血液回流的壓迫,一般是建議左側躺,一方面可以增加回流到心臟的血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子宮及胎盤的血流量,避免胎兒受到低血壓的影響。

大部份的孕婦在三十週以前並不會感到強烈的子宮收縮痛,只會感到下腹部緊繃,摸到一個較硬的子宮而已,它收縮的壓力一般很少超過20毫米汞柱。到了三十週以後,子宮的活動力會逐漸增加,不僅收縮的力量增強,收縮的頻率也相對增加,這時候孕婦除了有緊縮的感覺外,甚至會感到疼痛。有時甚至會有每10到20分鐘的規則宮縮出現,尤其是在懷孕的最後一、二週最明顯,這就是一般說的「假性陣痛」。「假性陣痛」與開始生產時的陣痛很難區分。一般而言,「假性陣痛」會隨著姿勢改變、休息而慢慢恢復,但若是真的陣痛,則會從每20分鐘一次,一直增加到3分鐘收縮一次,而且可能伴隨。「見紅」、子宮頸擴張等變化。這時候就該找妳的醫師「求救」了。

在正常的懷孕過程中,孕婦全身的「水量」可以增加6.5公升以上。其中的3公升存於母親的血液、乳房及身體組織中,加上越來越大的子宮阻礙了下肢的血液循環。這些因素都會讓下肢水腫的症狀,隨懷孕週數的增加而越趨嚴重,甚至有下肢靜脈曲張出現。通常這種水腫在經過一個晚上的平躺休息後會有改善;但是靜脈曲張則要到生產後才會恢復。預防方法包括避免長期站立或是坐姿,儘量臥床休息,使用彈性襪並配合大小適中的鞋子,也可以改善症狀及避免腳部疼痛。值得注意的是,若水腫擴及上半身比較異常,要小心是子癲癇症的先兆。不過到了三十八週前後,約有三分之一的正常孕婦在臉、手等地方也會出現腫脹的感覺,最好讓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與判斷。

懷孕後期症狀有哪些

這個症狀在懷孕的婦女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在後三個月,橫膈膜上下活動會受到增大的子宮影響,孕婦需增加每次呼吸的深度,才能讓寶寶有充分的氧氣。這種呼吸深度的增加,常會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這種擠壓效應在多胞胎及羊水過多的孕婦更明顯,常因為子宮過大壓迫到胸腔造成呼吸困難,甚至平躺時有簡直就是世界末日般窒息的感覺。減少活動量,保持愉快的心情,都會讓症狀減輕;臥床休息、左側躺等姿勢也會有幫助。若「喘」的症狀在平躺時比在坐姿時厲害,或是伴隨有嚴重的水腫,產檢時記得告訴醫生這種現象,有時候「喘」是其他疾病的先兆。

整個懷孕過程中,有兩個時期會容易發生頻尿的現象。首先是懷孕早期子宮開始長大時,其次是當懷孕後期胎頭已經主入骨盆腔時。這是因為膀胱壓迫使容量減少所造成的,同時加上骨盆腔內器官相對位置的改變,使膀胱承受的壓力增加。所以很多孕婦在懷孕時一用力就容易有尿液從尿道滲出,也就是所謂「尿失禁」。這些症狀大部份在產後都會恢復正常,但是要小心的是,若有泌尿道感染的話,也可能有類似症狀。尤其孕婦因為膀胱壁會變得水腫,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傷、感染,甚至往上造成腎臟感染,因此一旦有症狀最好找醫師鑑別診斷。原則上多喝水、多上廁所、不憋尿等都是預防感染的好方法。 

因為子宮急遽地長大,重量增加,使孕婦整個人重心都往前移。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孕婦的腰背肌肉必須保持一定的張力,使上半身保持一個往後仰的姿勢,尤其若是孕婦穿高跟鞋的話,脊椎會承受比平常更大的壓力。另外,上身往後仰的同時,身體也會不自主的把肩膀及頸子往前傾以維持頭部的姿勢。這些姿勢的改變常常造成從頭部、肩膀到腰背的酸痛,甚至會牽扯到肩膀附近的神經,造成手的酸麻無力。因此,避免長時間站立及高跟鞋的穿著,保持適度運動以維持肌肉的強度,加上適量息的休息與局部熱敷,都會使背痛的情況改善。需要的話,可請醫師給予輕微的止痛藥,以減輕疼痛。 



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