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


膽結石 - 有何原因症狀及手術治療方法

近年來因為國人飲食的日漸西化,攝取各種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使得罹患膽結石的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趨勢,飲食習慣與症狀的發生有相當密切的相關性。根據統計,家族中有病史、膽固醇過高、肥胖、多次懷孕的婦女、中年婦女、嗜高膽固醇食物、嗜油膩食物、嗜甜食...... 較容易罹患。到底原因為何?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和接受手術治療方法呢?

形成膽結石原因

事實上在臨床上有百分之八十被意外發現的個體,在過去都不曾具有任何臨床症狀(這類個體我們稱之為:無症狀膽結石患者);但一旦個體被告知罹患時,必然會在心理上感到沮喪甚至焦慮。雖然絕大部分的無膽結石症狀患者在短期內都不會出現相關癥狀;但長久以往,是否會產生?這是一般患者所急於想要知道的答案。

根據密西根大學醫學中心的臨床研究,其對123個原先被告知有膽結石的醫護人員做長達24四年的臨床追蹤探討,結果發現每年產生「膽絞痛」的發生率約在1.3%上下;而在經過20年的追蹤後,會產生臨床症狀者僅有1.8%;這個大規模的臨床流行病學探討與其他相類似醫學研究中心的結果比較相距不遠。因此對於被診斷為無症狀患者而言,其自然臨床病史都是較為溫和的,並不需要急於接受預防性膽囊切除手術治療;此外,最好是能再進一步諮詢你所信賴的胃腸肝膽專科醫師。

事實上結石與肝功能及膽汁的新陳代謝有關,由於肝機能異常亦會使得膽汁成分有所改變;因此,在臨床上慢性肝炎(尤其肝硬化)患者,有較高的膽結石罹患率。反之,其他膽道結石最常見的主因大部分是由於膽管本身發生先天性狹窄,或者膽道受到腸道中細菌的感染,而使得膽道內皮細胞損傷,再加上膽汁成分變異而形成膽結石。

在正常的化學及物理環境下,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產生膽結石;但假若個體本身飲食不當或膽道發生病菌感染,再加上排泄通路阻塞(便祕),則易使膽汁中過量的成分析出沈澱而形成結石。因此,在日常飲食習慣中應該避免食用高醣類、高油脂類(甚至高膽固醇類)食物,以免使得膽汁中的三種脂類(膽固醇、卵磷脂、膽汁酸)成分分配不均,則會較易有結石結晶析出;假若個體攝取過多膽固醇類食物,則容易產生「膽固醇性膽結石」;此外,個體罹患習慣性便祕亦較易使得腸內細菌(尤其是大腸桿菌)沿著膽道上行而使得膽道發生細菌感染,如此亦容易生成結石。

膽結石症狀有哪些?喝蘋果汁化石頭有影嘸?

患者未必會有臨床膽結石症狀。在臨床上大多數膽道疾病所表現的症狀都是非特異性的;換言之,其中包括有消化不良、燒心感、脂肪食物耐受性不良,腸內空氣過多,腹脹、放屁以及打嗝 等等。民眾一定要有這樣的觀念:「不一定具有任何臨床症狀,而是因人而有所不同;有的絲毫沒有半點身體不適的感覺,有的或許會出現輕微的上腹部脹痛或類似消化不良的現象,有的在急性發作時卻會出現劇烈的膽絞痛」。在臨床上常見特異性的症狀及表徵包括有:

  1. 上腹痛不適感。除了上腹部不適外,患者可能有間歇性噁心的症狀;尤其在食用豐盛的油脂類食物後,腹脹或消化不良的症狀將更加明顯。有時疼痛會侷限在右上腹部,但嚴重者或許會反射到右背部,甚至右肩膀上;而在患者深呼吸時,疼痛會更加劇烈。
  2. 感染症狀。假若膽道系統不幸受到細菌侵襲,再加上結石的存在,更會使得膽道發生感染的症狀,而且這兩種原因互為因果;在臨床上或許會先出現「寒顫(畏寒)」,然後繼發「高燒」的現象;假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敗血症」的形成而產生生命危險。
  3. 黃疸(阻塞性)、茶色尿及糞便呈現陶土樣顏色。由於膽汁無法順利排出膽管內,而使得受滯留的膽汁逆流到血液循環中,血清中的總膽紅素則會異常增高,使得患者鞏膜出現泛黃的現象,同時亦會排出似濃茶樣的尿液;又由於膽汁無法進入腸道內,而使糞便失去原有的土黃色並呈現陶土樣顏色。
  4. 白血球計數上升高達一萬以上。

喝蘋果汁、橄欖油化石頭,到底有沒有效果?醫界大多持保守的看法,主要是因為沒有進行過實證的研究,無法肯定療效,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朱正心表示。至於勇於嘗試「食療」的人,只有使用科學儀器如腹部超音波才能確認是不是真有排出。很少有藥物或食物能夠直接讓大顆的結石排出細小的膽囊口,食療者看到排便時出現的顆粒,可能是因為喝下的食物配方造成的結晶物。即使真的有效,醫界也擔心未經檢查或建議就自行食療排石的風險,如果結石卡在總膽管口,還可能造成膽道炎、胰臟炎、或甚至結石掉至腸道引發膽石性腸阻塞。

預防和治療膽結石飲食

對於預防和治療膽結石的飲食要視其情況來調整,不過大體上有一些通則可以遵循:飲食原則-定時定量、少量多餐、忌暴飲暴食。飲食內容原則為低脂、低糖、低膽固醇和高纖維。




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歡迎您